第八十六章 计划经济 (第2/2页)
并且,也能为今后的基建汲取丰富的经验。
而现在,黄河上面的便桥则只是一条由铁索、船只、木板搭建起来的桥梁,想要开车过去还是比较困难的。
找船只渡河又比较麻烦,于是,唐安便下了车徒步来到了对岸。
随后,又寻了一匹战马,向着工业区扬长而去。
南下之前,唐安已经将工业区拉出了架子。
首先就是那些车间已经建成了。
最基础的便是水泥、钢材、车床机械、电力四个工厂。
其中,水泥工厂在出发前已经开始生产了,不然的话,也建造不出来这么多的公路。
至于钢材厂就没那么简单了,首先便是巨大的炼钢炉以及各种机械设备。
这些玩意就不是唐安能搞定的了,不过莱阳钢厂哪里有比较精细的图纸,可以让工匠们按着图纸慢慢制作。
车床机械工厂和电力工厂建在一起。
后者使用木材等燃料启动蒸汽机发电,再带动车床进行生产。
当然,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,唐安将大量的专业知识编成了书籍,教给了这里的工匠们进行学习和摸索。
总之一句话,一切都要慢慢来。
巡视了一圈,顺带为工匠们解决了一些基础问题之后,唐安又看了一圈北边的大豆长势。
这些豆子长势也不错,今年收获之后,百姓们便有油可以吃了。
巡视一圈确定没有问题之后,唐安这才打道回府。
等他回来的时候,已经是下午了。
各将领的家眷都已经安排了住处,小别胜新婚,岳长缨也给这些人放了两天假,让他们陪陪家人。
她自己则仍旧在府里处理着各种公务。
见唐安到来,她头也不抬的说道:“没多休息两天?”
唐安道:“休息也坐不住,我刚才去那些工厂看了看,还凑活。”
“现在的问题还是认字的人太少,得想办法加快速度扫盲。”
“只有解决了文盲问题,咱们的发展,才能走上快车道。”
时至今日,唐安才算是明白了义务教育是多么伟大的事情。
如果没有义务教育,中国绝对不可能这么轻松的完成全面工业化。
毕竟,连字都不认识,更不要说看懂书籍了。
看不懂书籍,就是天下第一武功秘籍摆在面前,也是睁眼瞎。
而现在,大梁城面对的就是文盲太多的情况。
对此,岳长缨也有些头痛,她揉了揉鬓角道:“没办法,咱们的基础太差,几十万人,有些学问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。”
唐安却不在意,他说道:“咱们没有,可南边有啊!有钱能使鬼推磨,只要提高待遇,不怕挖不来人。”
“依我看,咱们现在就开始招聘。”
“有秀才功名的,每个月给十两银子,举人给三十两,其他认字多的教书先生,每个月也有五两银子。”
“那些能工巧匠们也要,每个月也是五两银子。”
听到唐安的提议,岳长缨也是连连点头:“这倒是个办法,但是,咱们现在维持各级官吏支出还算勉强,若是招募人才,钱怕是不够吧!”
“嗨,没钱,可以卖粮食啊!等秋收之后,留够自己吃的,剩下的都可以进行贩卖,而且,咱们还可以卖盐,卖种子,总之什么东西贵,咱们就能卖什么。”
盐这玩意提炼简单,但销售的价格却贵的离谱。
归根结底,还是垄断经营,要是允许私盐贩卖,价格早干下来了。
岳长缨思索片刻后,说道:“可以,现在北方十八部的人已经尽数撤回黄河以北了,我正准备派人掌握齐地,到时候,便可制盐了。”
“至于卖种子……南方不种玉米和小麦吧,他们种的都是水稻。”
唐安一听笑了,他说道:“我卖的就是水稻种子。”
“你还懂种水稻?”岳长缨挑眉。
唐安双手抱胸道:“呵,当然,你可别小看我,我的那些水稻种子,亩产千斤,送到南方必定销售火爆!”
唐安说的自然是杂交水稻,神农种业有这种产品,他提前已经打听过了。
这种水稻对当今南方的稻种自然是降维打击,最关键的是,杂交水稻留种子是没用的。
留下的种子是无法继续产水稻的,想要种植,只能继续购买。
有了这玩意,他便能源源不断的从南方捞银子,并且产量提升之后,粮食价格必定回落,他还能低价收购南方的粮食,转手再卖给草原十八部。
而从草原十八部手中,他能再换取大量的牛羊肉、矿物,甚至是土地。
什么叫贸易?这就叫贸易!
“好了,招募人才的事情你先忙着,我去和景楠商量一下做生意的事情,这个,她要比我厉害的多!”
“嗯!”岳长缨点头应允。
随后,一张张告示便被贴了出去。
齐地虽然之前一直由北方十八部掌控,但那里相对来说经历过的战乱是比较少的。
所以还有些读书人的种子,听说岳家军要招募读书认字的人,立刻便有大量的人前来报名。
至于狄云的休息计划也被岳长缨取消了,岳家军分了一半的兵力抵达齐地开始进行治理。
一同前去的还有王守谦,他和唐安主持过基层干部选拔,对这一套活还算是轻车熟路。
认字的不少,但工匠相对来说就不多了。
因为是主动撤走的,所以北方十八部在离去之前,还特意将哪里的粮食、金银全都拉走了,各类工匠,他们也全部带走。
毕竟,北方没什么产业链,工匠对他们来说,绝对是宝贝。
掌握了更多的地盘,唐安也在齐地开设了更多的水泥工厂,以用来修建沿途道路。
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真的没错。
如果交通不便,各类物品的运输成本就会大大增高,与之相反,如果交通便捷,成本下降,效率便会飞速提高。
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,周围几百里地的玉米和大豆也逐渐成熟。
中秋节,岳家军全体军民正式吹响了收获粮食的号角。
不管是士兵还是百姓,全部下地收玉米。
一筐筐玉米归纳到了各村、镇的粮仓之中。
看着这些黄澄澄的粮食,许多百姓都喜极而泣。
活这么久,他们还是第一次收获这么多粮食。